回產業新知列表
:::

行動科技與社群媒體對農業資訊傳播的影響

行動科技與社群媒體對農業資訊傳播的影響
  • 作者簡介本文轉載自104年第一季農業資訊應用科技發展電子報
  • 類別產業報導
  • 作者農委會資訊中心
  •  
瀏覽數1729

AFITA研討會論文分享與應用-行動科技與社群媒體對農業資訊傳播的影響

AFITA(Asian Federation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)亞洲農業資訊科技聯盟,1998年於日本成立,旨在解決亞洲國家的糧食與農業問題,以及提供國際農糧相關組織間交流之平台。2014年於澳洲伯斯舉辦,主題為資訊科技對未來經濟和永續農業系統的影響(ICT's for future Economic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Systems),提供各國未來農業領域發展之參考。本文便摘要其中兩篇論文,整合行動科技與社群媒體之特色,提供台灣如何運用社群媒體提升農業行動服務發展的思考。

一、 印度農業相關行動應用程式

Mobile Applications for Indian Agriculture Sector: A case study

Pratik Shah1, Niketa Gandhi2 and Leisa J. Armstrong

隨著智慧型手機的發展,應用程式上有無窮潛能,使用上雖未受到所有農民接受,但研究結果顯示,透過應用程式所提供的訊息,能使農民更積極,也能更即時作出決策,因此,出現了提升農業資訊廣播的大好機會。農民面臨挑戰的主要原因如天氣、降雨量與土壤條件等,農民很少接收到足夠且即時的相關資訊。同樣地,大部分的農民也缺乏能提供市場趨勢與其他時勢更新的溝通平台。農業行動應用可能是持續改善農村貧困的一個重要角色,同時也具有改善農業生產力的巨大潛力。

農業行動應用程式可分為服務類、互動市場、支援類、倉庫類以及教育類,服務類提供農業社區的相關資訊,包含耕種基礎、穀物生長影響因素資訊、文章發表等,所整理的資訊符合當地,能協助農民進行決策。互動市場類主要是應用程式,能提供來自各地不同商品價格的整理資訊,讓交易系統或平台確認最佳買賣時機,提供互動優勢,也提供投資與利潤之間的橋樑。支援類則是透過不同過程流通資訊,作出規範。例如,銷售帳務系統、貨物追蹤與庫存管理等物流系統支、退費與展期等,倉庫類別能協助提供政策、調查、研究與其他相關資訊的更新調整。教育類協助農民取得並閱讀各種專業資訊。

以eMandi Trade Platform(圖1)和Mandi Trades App(圖2)作為印度市場中使用農業行動應用案例研究。eMandi Trade Platform提供了農民、貿易商與其他買家參與其中的商品交易支援平台。Mandi Trades App則提供農民上傳自己的農產品到線上販售。潛在購買者可以在當地進行查看,並可以直接與買家聯繫進行交易。這兩個應用提供以線上行動通訊為基礎的解決方式,即時提供商品價格。eMandi Trade Platform和Mandi Trades App雖屬於互動市場類,但也包含支援、教育等功能。eMandiTrade Platform是一個複雜的應用平台,整合了所有主要市場,協助農產品市場委員會線上產品交易,提供銷售數據的市場交易紀錄,貿易商可直接向農民採購而無須透過代理商,同時也能追蹤每個代理商與貿易商的現貨與庫存。此外,農民也可以在貿易商的協助下,將農產品直接販售,透過簡訊每天提供交易技巧與業績報告,內建現貨與庫存追蹤機制,助於降低進攻市場的時間。2014年推出的Mandi Trade App主要在協助農民能直接向其他農民購買農產品,該應用程式考量手持式設備利用GPRS連結定位,可標出在附近地區的賣家。雜貨店店家可以透過電話直接與農夫聯繫交易。

圖1、eMandi Trade Platform

圖2、Mandi Trade App

因此,eMandi Trade Platform的優勢在於為農產品買賣提供一個透明的交易平台,透明化糧食現金價,列出該地區的農夫名單,讓潛在消費者有選擇的機會。但仍有無法支援地區語言的不足之處,同時,農民必須透過貿易商進行交易,會產生遲滯期;Mandi Trades App則提供鄰近賣家時能提出見解,也能每天傳送來自印度政府官方網站更新的農產品價格,農民可直接於系統販售商品。該應用程式還能協助了解稀有品項的交易,讓農民能規劃增加產量來獲取更多利潤。然而,應用程式缺乏地區語言支援,會讓當地農民無法創造出最大獲益。此外,僅適用於批發買家,對於小量消費者則無法使用該應用程式。

農業的流通其必然與不斷成長的重在性在於,提供各種穀物、土壤、氣候、雨量、種子與機械等相關資訊,農民在指間能無限取得,資訊為在地取得,因此必須增加便利性與準確度,並定期更新發送,訊息完整,農民不需浪費時間在檢索查閱上。市場連通性能增進潛藏買家與賣家的能見度與消息來源,創造直接接觸的機會,商品價格也能即時傳送,助於當地商品的購買與銷售,農民能更新投資、追蹤購買訂單、查看銀行對帳,因此能有效地規劃生產。

流通性高雖有優點,但也有一些不足之處,因為其他語言的資訊含糊不清,所以可能需要一個技術人員了解並翻譯成當地語言,有時,因為網路的問題、數據傳送的速度、法律上的限制,都有可能阻礙農民獲取更新的完整資訊,應用程式、設備、網路費等反而成為農民另一種負擔。此外,行動應用程式必須可在多平台上執行,未來提供進階或客製化的功能。若應用程式接受現金支付,授權管理就必須要嚴格執行,農夫與行動應用程式的供應者正共同努力克服這些挑戰。

二、 推廣農民使用社群媒體之經驗談

Experiences with promoting uptake of social media amongst farmers

and advisers

Jens Peter Hansen

丹麥專門服務農民的農業知識中心(Knowledge Centre for Agriculture,VFL)有意打破知識傳播和推廣的傳統模式,確保最尖端的知識能在丹麥有效的運用,除了農業知識,也包含農民如何經營其事業、使用何種工具以及如何與外部利益相關者互動。研究者相信農民需要也將會朝社群商業思考與行動中獲益。現代農業複雜且博大精深,若沒有靠與員工、同僚、外部專家、業務聯繫和利益相關者溝通的廣大網絡則無法成功,社群媒體即可擴充並提高此網絡的價值。EU SCAR(Standing Committee on Agricultural Research of European Commission)表示,從各產業角度來看,使用現有社群軟體工具和平台來溝通、互動、分享知識、保存資訊,就如同激發多角思考(multi-actor innovation),潛力無窮。在2014年1月丹麥農民大幅調查中,一些社群媒體使用的相關問題結果顯示臉書和YouTube為農民在社群媒體上的首選,LinkedIn和農民論壇(Erfaland)較少為使用,而推特則幾乎沒有在用,自2013年開始,VFL即著手進行實證農民和顧問之間,如何透過社群媒體工具,提升知識共享和交流的計畫;該計畫持續到2014年底,重點在於農業知識應該以鼓勵的方式、及時並在正確的地方傳播,而社群媒體往往是最適合的傳播工具,包含臉書、推特、Yammer、YouTube和線上研討會(Webinars);同樣地,研究者也使用部落格、LinkedIn、Slideshare和Pinterest來傳遞訊息與連繫使用者。因為了解「一體適用」並不適用在社群媒體,故整理出針對27種不同社群媒體工具和平台的標準說明的操作手冊,使用蜂巢概念(顏色越綠代表支援度越高)來呈現這些工具對於網絡的Networking(連結)、Engage(參與)、Discuss(討論)、Crowdsourcing(群眾外包)、Co-produce(共同製作)與Cooperate(合作)的成效卓著。本次僅探討facebook、twitter、Yammer、YouTube四種工具。

(一) facebook(臉書)

facebook已經成為世界上,數以百萬計的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;截至2014年7月,facebook已有超過13億使用者,過半在行動裝置上使用。企業與品牌的任何一個業務代表都可建立一個facebook頁面,並利用其與使用者交流。在研究者的經驗中,挑戰不在於要企業組織成立facebook專頁,而是在於他們是否能仔細評估其使用社群媒體的目的,且facebook是否應為他們的首選。

 

(二) twitter(推特)

twitter是一種微型部落格,由用戶以「推文(tweet)」方式(限制為140字元),培養「跟進者(follower)」和選擇跟進其他用戶,並於閱讀後,透過「轉推(retweet)」的方式與其跟進者分享部分內容。截至2014年7月,twitter已有超過6.45億個註冊用戶,每天發出超過5千8百萬則推文,處理超過21億筆檢索。推出以來,twitter已成為網路十大最想造訪的網站之一。

 

(三) Yammer

Yammer為組織內部間或組織成員與預設群組間,提供了安全的企業版社群網絡,讓員工可以輕鬆溝通、合作並檢視共同執行的專案。Yammer的進口取決於用戶的網域,只有那些擁有網域內電子郵件者方可加入其網絡。許多公司利用Yammer來進行腦力激盪,尤其是內部的創意發想與研發,並進而發現,透過員工用以分享的Yammer平台能輕而易舉的招募人才,也能在安全的組織內部社交網絡中與同僚溝通。Yammer雖然是一個非常容易上手的平台,但若參與者並不意在分享或討論,那麼使用率將會持續低迷。

 

(四) YouTube

YouTube是Google旗下非常受歡迎的視頻分享網站,從個人到媒體公司,乃至跨國企業的每個人都可以上傳視頻,影片長度基本限制為15分鐘,如以手機簡訊驗證帳戶,則可上傳超過15分鐘以上的影片。該網站每天有30億的頁面瀏覽量,每秒有用戶上傳一小時的視頻。人人都能瀏覽這個網站,但需透過免費公開管道才能上傳視頻。還可以動態播出,這對於從實境傳遞訊息尤其重要。完成度高、系列內容豐富又發人深省的YouTube視頻,將會是在自身領域成為思想先驅的絕妙方法。但根據經驗這樣的傳播方式雖然有其成效,但評論鮮少,可見缺乏社群交流。

 

很明顯的,從不同社群媒體的功能差異和其他產業的成功案例可知,使用社群軟體和平台能提高溝通、互動、創造、分享和組織訊息的可能性,並加速知識共享以達協助農民更有效生產的目標,盡速推動農民與顧問使用社群媒體,推廣組織與在研究人員及相關企業才能有機會和其有更好的互動,傾聽他們的問題,透過創新的服務、商品或方法來試圖解決。因此,教學、協助和示範操作對於宣導社群媒體,缺一不可,同時與文化結合也同樣重要,因為社群媒體與社群商業的本質即在於願意分享與信任彼此,並以團隊或社群模式共享殊榮。

結語:

根據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公布2014年「台灣無線網路使用調查」結果顯示,台灣行動上網普及率為47%,有三成民眾對於網路品質不滿意,認為速度太慢、訊號不穩定,因此在推動農業行動服務資源時,應考量軟硬體的問題,如同第一篇研究所提,網路是推動農業資訊流通時的困難之一。此外,研究中提到另一困境是應用程式的費用可能成為農民的另一種負擔,調查結果也顯示台灣民眾在應用程式使用以選擇免費者居多,目前台灣相關單位提供的農業行動服務以免費或低消費為主,目前尚不會造成負擔。

台灣民眾最常使用的服務便是網路社群(64.32%),顯示對社群工具並不陌生,農業資訊傳播工具更應善加利用既有工具,因應其特色選擇使用,根據丹麥的經驗中,Facebook在討論以及網絡面較強,此特性適合用於短期討論,快速形成共識,Yammer是專為企業所規劃設計的合作工具,因此可以發現在各個面向上皆有較強的潛力,且適合複雜專案的討論,但此工具在台灣不及一般社群軟體普及,因此在作為資訊傳播工具前,需提供教育訓練。YouTube主要是影音資源分享平台,適用於將複雜的資訊傳播內容以影片方式傳遞,在台灣較常見的工具為Line、揪科(Juiker)等,影響較為普及與快速。

事實上,台灣已推動農業行動化整合服務許多年了,農業資訊傳播內容從政策、栽培、管理以及交易行情等市場動態資訊也趨於完整,目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推動的「田邊好幫手」,藉由行動APP、手機簡訊、接收電子郵件、收取傳真的方式,提供農民、相關農業人員、學者及學生最完整的農業情報與旅遊資訊,充分利用豐富的農業資源,透過主動與互動的方式,加強訊息溝通頻率,提供使用者更多農業加值服務,提高農業服務效能。


文章來源:104年第一季農業資訊應用科技發展電子報 http://www.coa.gov.tw/office_epaper/epaper/infoexplorer/online/35/002/Untitled-1.html

訂閱/取消電子報

歡迎填寫您的電子郵件,日後若有農企業的相關活動或資訊,我們將會以電子郵件通知您,謝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