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產業新知列表
:::

可增產又賺碳匯 花蓮小農種碳 一舉兩得

可增產又賺碳匯 花蓮小農種碳 一舉兩得
  • 作者簡介自由時報
  • 類別產業報導
  • 作者花孟璟
  •  
瀏覽數281

可增產又賺碳匯 花蓮小農種碳 一舉兩得

 

花蓮玉里鎮長良里的水田,未來如20公頃的實驗田再一次成功,達到千分之4的有機碳增加目標,將有150公頃農田都加入小農種碳。(記者花孟璟攝)

花蓮玉里鎮長良里的水田,未來如20公頃的實驗田再一次成功,達到千分之4的有機碳增加目標,將有150公頃農田都加入小農種碳。(記者花孟璟攝)

 

農夫也可拚減碳!花蓮農民與綠色團體合作「小農種碳計畫」,去年成功在一公頃稻田中封存六十六公噸的碳,換算可賣碳匯二萬多元,今年再有廿名農民加入水田種碳實驗,擴大合作達廿公頃,若再成功將擴至一五○公頃;農民視碳匯為額外收入,實際則盼「小農種碳」增稻作收成。

「小農種碳計畫」主持人方儉解釋,農牧業排放全球三分之一的碳,其實農業也能積極減碳,如利用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封存在土壤。該計畫先向國際碳權核發機構「黃金標準」申請碳權專案,方儉前年就到花蓮玉里鎮與農民博感情,去年先與長良里長陳文華合作試種一公頃水稻實驗田。

一公頃封存66公噸碳

一公頃實驗田按照黃金標準要求方式,事前採樣土壤檢驗以確認原本的有機碳含量,再以友善土地農法耕作,翻耕前先種綠肥、施用微生物有機肥,再灌水,確保微生物在土壤中繁殖,目的是讓作物長得好、能吸收更多二氧化碳。

不料去年有海葵、小犬颱風直撲花東,方儉本以為「完蛋了」,擔心有機碳流失,結果去年底實驗田水稻收割後,土樣送驗結果顯示,除了表層土壤有機碳流失萬分之三,土壤下方增加約千分之四的碳,剛好符合「國際千分之四倡議」原則,換算下來一公頃共封存六十六公噸的碳。

稻米產量比前年好

去年的成功激發農民意願,長良里今年一期稻作實驗田一口氣增加到廿公頃。里長陳文華笑說,方儉揪小農種碳,想說「試試看也好」,結果去年颱風致玉里、富里的水稻普遍減產,不少農民一公頃僅收四千到六千台斤,他的田卻收到一萬台斤,比前年的八千台斤還好!只想把作物照顧好,若有碳匯是額外賺到。

花蓮玉里鎮良質米產銷班第三班長朱彥綸說,聽到種碳方案對稻米產量有幫助而決定加入,產銷班第一期作有約廿名農民加入,「重點是可以對環境好、幫長良米賣到更好的價錢」,若再成功,未來長良兩個產銷班還將有一五○公頃稻田加入。

方儉表示,小農種碳不僅農民有光榮感,長良「減碳第一米」可更好價,企業收購也有SDGS和ESG績效,一舉數得。

黃金標準二月派員認證長良農田,若碳權獲認證,可上國際碳交易平台,專案收購一公噸十美元,以一公頃六十六公噸換算,農民可額外增加六六○美金收入(約二萬多元台幣)。

點我看原始文章

訂閱/取消電子報

歡迎填寫您的電子郵件,日後若有農企業的相關活動或資訊,我們將會以電子郵件通知您,謝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