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:::
回產業新知列表
:::

台灣鵝肉美味是藍海市場,蔡英地翻轉養鵝產業,改造養殖、銷售模式,榮獲十大神農

台灣鵝肉美味是藍海市場,蔡英地翻轉養鵝產業,改造養殖、銷售模式,榮獲十大神農
  • 作者簡介上下游
  • 類別產業報導
  • 作者林怡均
瀏覽數107
#畜牧類 #水禽

台灣鵝肉美味是藍海市場,蔡英地翻轉養鵝產業,改造養殖、銷售模式,榮獲十大神農

會計師蔡英地,是一位鵝農之子。在40歲之前,他的人生被外界認為是「人生勝利組」,在上市櫃公司擔任財務長、五子登科。直到台灣爆發禽流感,眼見養大他的肉鵝產業遭到重創,蔡英地的心裡浮現返鄉務農的念頭。

除了感性的返鄉情懷,蔡英地在危機中也看見商機,鵝肉市場供不應求,但是產業必需轉型。他打造全台第一座非開放式禽舍,透過禽流感保險、影像監控系統,降低飼養風險,再靠綠電創造穩定現金流,更販售分切、即食料理包,開創鵝肉商機。今年,他榮獲全國十大神農獎,這次的勝利,不只他一人受惠,更讓產業一起勝利。

被鵝養大的會計師,因禽流感返鄉務農

據農業部統計,2024 年第三季,雲林縣四湖鄉的鵝在養頭數為 11 萬 3460 隻,佔全國飼養量 10.2 %,雲林四湖堪稱養鵝重鎮。蔡英地的父親蔡擇為了養活四個孩子,踏入養鵝之路,從種鵝場、抓鵝工,到肉鵝場。

蔡英地唸國小時,放學後就得到鵝舍裡撿蛋,下過蛋的鵝特別兇,撿蛋前必須先拿木棒、板子作為防護。長大後,被鵝養大的蔡英地離鄉北上就讀,研究所畢業後,一路向上由會計師當到財務長。

2014 年至 2015年,台灣爆發禽流感,重創養鵝產業,進口鵝肉也首次叩關。當年 40 歲的蔡英地決定重返養鵝產業,除了可以就近照顧家人,他在危機中也看見商機,鵝肉仍需求旺盛,只是產業需要轉型。蔡英地經過 3 年市況調查、建置後,2018 年正式返鄉成為鵝農。

父子衝突不斷,弟弟陪伴哥哥度過低谷

長子返鄉養鵝,蔡擇起初無法理解,「養鵝這麼辛苦,為什麼要回來?」而做事方式不同更衝突不斷。例如父親不捨兒子貸款壓力,每天監工要快點蓋好禽舍養鵝賺錢,兒子則認為每週都要休息一日,才能兼顧生活品質,讓蔡擇覺得兒子非常「不耐操」。

兩人關係一度降到冰點,即便在村內偶遇,也是相顧無言、擦身而過。幸好弟弟蔡英國一路支持,陪著哥哥拜訪學者、建置禽舍,鵝舍需要人手時他也隨時補位,蔡英國不僅是蔡英地最堅定的支持者,在鵝舍裡,兩人更像是彼此的分身。

身體力行試驗新式養殖

禽流感後,農委會(現農業部)鼓勵家禽轉為「非開放式」或「密閉式」養殖,有別於傳統鵝舍有露天水池、充足的日照,密閉式鵝舍雖可減少野鳥帶來病源的風險,但老一輩鵝農普遍擔心,非開放式的鵝舍採光不足,造成鵝隻健康變差、軟腳,以及被關在室內的鵝壓力倍增。

為此,蔡英地翻遍文獻,並拜訪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名譽教授許振忠,再向農會貸款 3000 萬建置全台第一座非開放式禽舍,鵝舍屋頂保留部分透光,對應水池位置,讓鵝隻在活動時仍可曬太陽。

蔡英地為確認新式鵝舍、養殖方法是否可行,務農前三年都住在鵝舍,親自照顧鵝、割牧草,從不假手他人,「這是為了把所有變數降到最低」。

不再因「大概」吵架,建立數據與父溝通

2018 年 6 月,蔡英地養了第一批鵝,沒想到不到兩個月便遭遇禽流感,上千隻鵝在兩週內倒下八成。

他發現,塑膠材質的防鳥網被老鼠咬破,讓野鳥趁虛而入,於是便將防鳥網通通換成不鏽鋼材質,隨後又發現屋頂接縫處有縫隙,他也隨即改善,並調整飼養方法,原本育雛採傳統做法,在泥地上進行,而後通通改在新鋪設高床上。2020 年 8 月後,非開放式鵝舍通通改建為密閉式。

新式鵝舍不但降低養鵝風險,也改善了父子關係。以前蔡英地請教父親時,得到的答案都是「量其約」(台語的大概),但兩人認知不同,例如添加營養素時,蔡擇的「大概」是半桶起跳,蔡英地則以爲是一勺。新式鵝舍中的溫濕度、餵食量都可控制,也能紀錄數據,數據讓蔡英地與父親蔡擇有了溝通的語言,也讓蔡擇數十年的養殖經驗能夠傳承。

點我看原始文章

訂閱/取消電子報

歡迎填寫您的電子郵件,日後若有農企業的相關活動或資訊,我們將會以電子郵件通知您,謝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