訂閱/取消電子報
歡迎填寫您的電子郵件,日後若有農企業的相關活動或資訊,我們將會以電子郵件通知您,謝謝。
邁向洋蔥栽培機械化 國內洋蔥穴盤育苗技術革新與挑戰
不論中部或南部地區育苗期均處於颱風及降雨頻繁的季節,傳統的露地土拔苗容易受到天然災害損害,常需重新播種,造成種植期延後、種植成本增加,也常導致當年度栽培面積減少,進而影響價格及產銷供應。
此外,傳統洋蔥移植需倚靠大量勞力進行,但近年農村人口老化,農業缺工問題日益嚴重,種植時間被迫延遲,造成蔥苗品質降低。為解決天然災害及缺工問題,目前已引進自動化移植機械加以解決,惟洋蔥移植機需要優質穴盤苗配合,然洋蔥穴盤育苗技術門檻較高,試驗機關及產業界現正積極開發及調整相關技術。
國內洋蔥栽培採移植方式,須先育苗後再進行移植,為增加土地利用率及預防土壤傳播病害,苗圃必須與本田分開,蔥農通常於本田外設置苗圃或委託育苗農戶育苗。傳統育苗方式於整地、作畦後撒播種子,育苗期間約40~45天,於移植前以人工挖起苗株,同時將蔥苗整理成束,一般稱為「土拔苗」。
如前言所述,育苗期間正值颱風及降雨頻繁的季節,苗圃極易因天然災害受損,尤其是恆春地區。故委託專業苗場移地育苗成為解決此問題的方式之一。目前洋蔥育苗主要利用傳統128格穴盤及仿水稻育苗箱的無穴格的育苗盤進行,兩種育苗盤均以蔬菜專用泥炭土作為介質,以蔬菜自動播種機播種。相關技術在國內已應用多年。
由於洋蔥苗株體積較小且本田栽培密度高(每分地需2萬3,000~2萬5,000株苗),所需蔥苗量較大,為減少育苗所需空間,使用128格穴盤育苗時,每個穴格會播入3~5粒種子。而無穴格育苗盤播種時以自動播種機將種子均勻播入育苗盤中,每盤可育600~650株苗,蔥苗生育較128穴格者整齊且徒長情形較輕微。
兩種育苗盤所需的空間及育苗時間相近,每分地本田需要38~40盤,育苗期間約40~45天,育成的蔥苗需在移植前以人工移出穴盤或育苗盤並將介質移除、整理捆扎成束,作業程序相當耗費人力,但作業速率仍高於土拔苗。與土拔苗相較其優點為可利用床架離地管理減少苗期病害,並可利用簡易防雨設施保護避免颱風、雨害或淹水。另外,土拔苗採收時需挖掘,根部斷裂情形明顯、且傷口較多,造成根部感染機率增加,而育苗盤及穴盤採收時植株根部受損輕微。
目前洋蔥移植作業是以類似水稻插秧方式進行,於浸水田區以人工種植,現行的育苗盤、128格穴盤及土拔苗均為供應人工移植作業的育苗方式。但近年來農業缺工情形越來越嚴重,特別是恆春半島鄉鎮,由於地處偏遠,僱工不易,嚴重影響到洋蔥移植作業時程,定植時間常因缺工而延遲達1個月,且工資不斷上漲,導致生產成本增加。為紓緩缺工壓力,近年農業部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與農機業者、洋蔥產地農民團體合作引進兩款洋蔥自動移植機替代人工移植作業。
洋蔥自動移植機械作業成功的必要條件是需有健康、品質良好的穴盤苗,此須仰賴育苗技術的建構。國內現行之洋蔥自動移植機由日本引進,移植作業須搭配448格專用穴盤苗以旱式移植,有別於人工種植田區處於浸水狀態。日本農機公司及資材業者針對洋蔥專用穴盤育苗,已開發一系列對應之機械、資材及作業模式,包含自動播種機、剪葉機、專用穴盤、專用介質、切根網、造粒種子及管理標準作業流程(SOP)。由於日本之氣候條件、栽培設施及品種與臺灣不同,除硬體設備及資材可直接沿用之外,各項栽培管理流程仍須針對國內環境及品種作調整。
歡迎填寫您的電子郵件,日後若有農企業的相關活動或資訊,我們將會以電子郵件通知您,謝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