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:::
回產業新知列表
:::

從單根香蕉到截切工廠 臺灣水果產銷大變革:打造新時代水果王國 採後處理需要新科技

從單根香蕉到截切工廠 臺灣水果產銷大變革:打造新時代水果王國 採後處理需要新科技
  • 作者簡介豐年雜誌
  • 類別產業報導
  • 作者焦鈞
瀏覽數367

從單根香蕉到截切工廠 臺灣水果產銷大變革:打造新時代水果王國 採後處理需要新科技

前言

臺灣作為1970年代全球性的「水果王國」,當時政府派出大批農技團專家,到非洲友邦國家教導當地農民種植無籽西瓜,背後功臣還包括強大的種苗培育能力;一顆顆鮮紅的無籽西瓜,還成為政府「宣揚國威」的軟實力。

曾幾何時,年輕一輩已經不太清楚「水果王國」的威名由來,水果外銷市場通路也一路坎坷,近年進口水果量還節節攀升,從2013年52萬公噸到2022年突破62萬噸,已追上同年國內水果總產量的四分之一。到底,水果產銷環節在這麼多年來,發生了什麼樣的變革?又有哪些消費者不知情的事呢?

臺灣經過三、四十多年的品種改良,大多數外來水果都已在地化,適應了臺灣夏季高溫(更嚴格說是「均高溫」),以及冬季特有的溫差,特別是中南部。雖然這幾年受氣候變遷影響,導致不少果樹在開花期因氣溫波動或長期不雨影響收成,但國產水果的產期、產量大致維持一定的節氣規律。

而在規律之中出現的微妙變化,就是水果的產銷過程,要如何保有更佳的賣相、維持更久的商品價值,是這一階段最重要的課題。水果產銷關鍵在「採後處理」,貯運、冷藏、選別、分級包裝等都是其中一環,這包括技術與制度層面。臺灣水果產銷制度建立的源頭基礎工程是「分級包裝」,這也是農政單位從上世紀1970年代推廣迄今,維持最長久也最成功的農業政策之一。

分級包裝源自日本批發市場經驗傳承,加上學術單位的協助,建立國產水果「特、優、良」三級制,輔以不同水果不同規格的紙箱包裝,銜接國際標準的作法,這樣的基礎工程建置,打造國產水果產銷制度,並維持產品的基本競爭力。

水果產銷要與時俱進 分級方法必須跟上時代

但是這樣的三級分級制,與產品包裝標準化,已無法滿足愈來愈多元的銷售通路需求,必須有更進一步的精進作法,特別是「如何以具科學基礎、更精準的方式判別水果品質」這一件事情,讓「分級更為名實相副」,是接下來國產水果產銷上必須克服的難題。

現在的臺灣街頭,仍可看到路邊停著滿載水果農產的小貨車,用厚紙板寫著「包甜、不甜免錢」作為廣告看板,想要吸引顧客上門。問題是,如何做到「品質保證」?國內不是沒有相關技術,為何仍沒有辦法接軌國際,全面採取科技方法?除了好不好用,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國內水果市場價格波動大,以及外銷通路沒有打開,投資動輒上千萬的「科技」去判別水果品質,成為不符成本效益的投資,水果商品的「科技含金量」也就難以拉抬。

點我看原始文章

訂閱/取消電子報

歡迎填寫您的電子郵件,日後若有農企業的相關活動或資訊,我們將會以電子郵件通知您,謝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