訂閱/取消電子報
歡迎填寫您的電子郵件,日後若有農企業的相關活動或資訊,我們將會以電子郵件通知您,謝謝。
得獎原因|
【第一屆科技農企業菁創獎─績優行銷類】家中四代養蜂,華夏蜂業有限公司「蜂采館」館長黃東明,不僅嫻熟蜜蜂習性、養殖方法,也見證了台灣蜂業的轉型與演變。
黃東明表示,原本台灣蜂產業附加價值很高,特別是蜂王乳外銷日本,在民國60 年代,產值僅次於外銷最大宗的香蕉。但是,細心的他慢慢發現情況似乎正在轉變,蜂王乳的價格從原本的一斤一萬二千元,逐步下滑到八千、六千,甚至只剩下三千元新台幣。
「因為量太多了,農民們以為有產品就會有市場。」他說,價格不斷降低的警訊,讓他認知到,如果沒有建立自己的品牌,只依靠批發原料,總有一天會無法經營下去。
於是,在民國 84 年,黃東明號召一群養蜂人家成立產銷班,打破長期以來蜂農們單打獨鬥的習慣,「我們要跟天氣爭、市場爭,還要跟花朵爭,」他強調:「所以同業一定要互相照顧。」
接下來,黃東明成立華夏蜂業有限公司,透過產銷整合,全面含括了養蜂、產品生產、加工、分裝、上市等各個流程,並且以「養蜂人家」為品牌,開始進行蜂產品的市場零售。產品策略鎖定在高品質、高價位,避免低價的流血戰,以確保蜂農的生存與利潤。
建立自有品牌後,黃東明認為還必須跟消費者直接對話,讓民眾對台灣的蜂蜜有更深的了解,於是在民國 90 年成立了專門介紹蜜蜂文化的「蜂采館」,透過導覽解說的體驗式服務,讓消費者更親近蜜蜂,了解養蜂產業的重要性,並且有效推廣蜂產品。黃東明說,這就是體驗農業,「文化行銷的力量,才能突破高人工、低利潤的傳統產業限制。」
「蜂采館」從成立初期每年來館人數不到二萬人,今年(2009)已經超過五十萬人,而華夏蜂業也逐步設立直營店和百貨公司臨時攤位,並且在經過詳細的資料蒐集和分析後,決定進軍百貨通路。目前已在台北信義計畫區的新光三越設置櫃位,銷售成績非常好,營業額為同樓層中的第一名。黃東明透露,未來將以一年一櫃的速度增加通路,配合現有的e化通路,拓展市場版圖。
「品牌建立和品管有密切關係。」黃東明強調,華夏蜂業是最早建立品管流程的蜂業,從原料到成品都有良好的品質,可以祛除消費者對於蜂產品的疑慮;再加入文化與創意的元素,更大大提升蜂產品的附加價值,「以前賣原料,一斤三十、五十元,現在賣商品,一瓶售價三百、五百元。」黃東明說:「華夏賺的不只是實質收益,還有更寶貴的文化財。」
聯絡資訊
歡迎填寫您的電子郵件,日後若有農企業的相關活動或資訊,我們將會以電子郵件通知您,謝謝。